您的位置: 首页 >机构设置>党政部门>党委宣传部>外媒聚焦>详细内容

【学习强国】江西上饶:万年稻作溯文明 青春步履赋乡村

来源: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:2025-09-02 09:57:0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40a348339b4944339f3a87890dbb97cb.png

我国是农业大国,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”。我们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,需要青年学子付诸实践、接续奋斗。为响应2025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与“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——文化赣鄱行”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,7月1日至7日,江西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禾向阳队深入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”江西省万年县,开展“寻脉稻作文明,青春赋能乡村”的社会实践活动。从万年前的陶器稻谷到现代贡米产业链,从考古遗址到田间地头,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农耕文明根脉,用专业视角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文明解码:穿越时空的"两个天下第一"

首站,幼专青禾向阳队便置身于“世界稻作文化公园”, 在刻有袁隆平题词“野稻驯化万年之源”的石碑前,开启了溯源之旅。随后步入“天下第一陶”博物馆,“野稻驯化起于是,烧土成器始于斯”的箴言瞬间将时空拉回远古。馆内珍藏的两万年前陶罐复刻品,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1.2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证据相互辉映。这“两个天下第一”的交响,正是万年县作为无可争议的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”的坚实双核,奠定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。

青禾向阳队观察显微镜下的扇形稻壳植硅石。

“陶器上的绳纹间距与现代编织教具惊人相似。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惊奇发现,揭示了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的奇妙联结。队员们通过显微镜,扇形稻壳植硅石的纹路清晰可见,万年县博物馆王馆长讲解道:“这些微痕证明,万年先民最早实现了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驯化,比河姆渡文化早3000年。”

田野课堂:冷浆田里的科技与传承

荷桥村的贡米种植基地三面环山,水温常年保持在15℃。省级非遗传承人程道明在田间与队员们讲解道:“贡米稻穗‘三粒寸’品种千粒重达46克,是普通大米的两倍。”队员们了解到田水pH值稳定在6.3,土壤有机质含量超国标1.8倍,这一数据验证了“一方水土育一方米”的生态智慧。

在贡米原产地,队员与程道明先生交流学习。

在智能化加工车间,传统砻谷技艺与数控设备协同作业。程老师掌心的老茧与车间里的机械嗡鸣,共同诉说着“省级贡米非遗传承人”的坚守——那是从祖辈手中接过的稻种,是历经千年打磨的技艺,更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。队员们与程老师深入探讨贡米非遗技术的传承问题,大家不尽感叹道:“非遗不是古董,而是活着的进化史。”

青春答卷:泥浆中的文化传承

万年县裴梅镇葛茅坞村的农耕体验让理论落地。抡木槌打糍粑时,“咚、咚”的声音此起彼伏,糯米逐渐绵密黏连。当队员们捧着自己亲手捶制的糍粑,尝到那分清甜时,农耕文化的传承再也不是轻盈的口号,而是像这糯米般,在反复捶打中沉淀出文化传承的韧性,是“一分耕耘一分甜”的朴素真理。

青禾向阳队队员体验打糍粑。

队员们在骄阳下的弯腰插秧,泥浆漫过脚踝的沉重,腰酸背痛的疲惫,最终都凝结成身后那片整齐的“绿毯”,大家内心充满着成就感。新插的晚稻秧苗在水田中舒展嫩叶,而早稻已披上灿烂的金装。队员们用镰刀划过稻秆的脆响,稻穗坠满掌心的沉实,这份重量让年轻的手掌真切体会到丰收的质感,大家迫不及待踩上打谷机打谷,在“咚咚”的节奏声中,金黄的稻粒欢快地跳跃着,每一粒脱落的稻谷都在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。

队员下田插秧。  

青禾向阳队已围绕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调研,并计划将稻作文化融入幼教课程开发,让文明根脉通过教育延续。当夕阳为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披上金辉,1.2万年的稻作史与21世纪的青春在此交汇,青禾向阳队以脚丈量土地,以双手触摸文明。这场寻根实践之旅,启示我们:乡村振兴既需科技赋能,更需激活文明基因。正如袁隆平在万年留下的寄语:“把根扎进泥土,才能让穗垂向未来。”我们未来将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,注入源自文明根脉的磅礴力量,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稻香里的青春华章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